日前,动作冒险游戏《归唐》发布先导预告片,在24小时内创下过千万的播放量。其热度,足以与昔日的《黑神话:悟空》比肩了。据悉,游戏以晚唐名将张议潮领导的沙州起义等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,玩家需要扮演张议潮派遣的信使,穿越三千里荒漠向长安报捷。
r而《归唐》更显难得之处在于:它所依托的“沙州归唐”故事,远非家喻户晓的《西游记》。知晓这段尘封历史的国人,寥寥无几。游戏创作者当初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,却毅然决然地选择拂去历史的尘埃,讲述这个冷门的、震撼人心的故事。
r“沙州归唐”的故事很长。它可以从公元842年,吐蕃末代君主达磨赞普遇刺于逻些城(今拉萨)大昭寺开始讲起。达磨赞普的殒命,标志着雄踞高原两百多年的吐蕃王朝正式步入终章。这场由禁佛运动引发的血案,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,释放出吐蕃积压已久的社会矛盾。《新唐书》以“地震裂,水泉涌,岷山崩”的灾异记载,为这个崩溃中的王朝奏响最后的挽歌。
r赞普去世之后,吐蕃各方势力顷刻陷入无休止的权力争夺。天灾频仍,人祸横行,民生凋敝。正是在这场撕裂旧秩序的风暴中心,一段荡气回肠的汉人归唐传奇悄然孕育。
r王朝崩塌
r乱世中的归唐火种
r达磨赞普(799-842)一生沉湎酒色,身后仅余一遗腹子。野心勃勃的王后(非遗腹子生母)为攫取最高权力,竟抱养其侄儿(据《新唐书》),并公然命名其为“永丹”(意为母亲坚持认定的),旋即拥立这个年仅三岁的孩童为君。
r外戚专权激起旧臣愤慨,他们主张拥立赞普遗腹子或宗室子弟。吐蕃大相(相当于宰相)为报先赞普恩德,非但不拜幼主,更在朝堂之上拔刀剺(lí)面,恸哭而出。此举彻底激怒太后,她在愤怒中悍然下令诛灭大相全族。朝堂人心,自此涣散。
r内政溃乱,边疆必危。盘踞渭州陇西的悍将论恐热,趁机召集部众,慷慨陈词道,值此国难,当举义兵,“天道助顺,功无不成”!他迅速拉起万余大军,自渭州扑向吐蕃腹地。吐蕃朝廷急遣八万大军陈兵洮河,欲一举歼灭。怎料论恐热极擅攻心,他厉声斥责吐蕃将帅:“天神使我举义兵诛不道,尔属乃助逆背国邪!”敌军一时惶惑,迟疑不战。与此同时,论恐热趁机指挥轻骑涉水强攻,竟以寡敌众,大获全胜。
r然而,实力暴涨的论恐热很快就露出了自己的狐狸尾巴。所谓“举义兵诛不道”,不过是他攫取私利的幌子。他自封“国相”,挥师西进,所到之处,烧杀掳掠,尸横遍野。论恐热的残暴,为日后的“沙州归唐”埋下了伏笔。他欺凌的对象多为手无寸铁的平民与奴隶,吐蕃的这类人在汉史中被称为“末”,而当时唐朝大臣的一份进表中写道:“末百姓本是河西、陇右陷没子孙。”可见,被吐蕃征服的唐朝子民,社会地位低下,接近于“末”,也因此成为论恐热肆意屠戮的对象。
r论恐热一路烧杀抢掠,公元843年,终于遭遇平生的宿敌——一位看似懦弱、世代公卿之后的名将:尚婢婢。
r书生名将
r点燃归家的星火
r尚婢婢为人宽厚,酷爱读书,一派温文尔雅。这副书生模样令论恐热嗤之以鼻。是年六月,他亲率二十万大军,浩浩荡荡扑向尚婢婢。大军行至河州一带时,忽然,狂风骤起,电闪雷鸣,瞬间震毙军中牛羊骆驼数百。论恐热心头一紧,下令暂缓行军。
r尚婢婢也很识时务地向论恐热示弱,他派人给论恐热部队送去犒劳的礼品,还亲自写了一封信,信中说自己不过一介书生,资性愚僻,怎敢与论恐热的大军抗衡,感激他的不杀之恩云云。此信令论恐热飘飘然。他得意洋洋地对诸将说:“婢婢唯把书卷,安知用兵。”甚至半开玩笑地许诺,等自己夺了王位,一定会让尚婢婢当宰相,否则他“坐之于家,亦无所用也”。
r殊不知,这位“无用书生”早已暗藏杀机。他表面俯首帖耳,暗里却调兵遣将,精准预判了论恐热的退兵路线,提前埋下四万伏兵。待敌军深入埋伏圈,再施计诱最终以逸待劳,大破贼军。彼时恰逢暴雨倾盆,河水暴涨,《新唐书》载:“大风雨,河溢,溺死者众,恐热单骑而逃。”
r侥幸逃脱的论恐热变得愈加暴戾,“既不得志,尤猜忍杀戮”,而尚婢婢也非百战百胜。这场各方势力角逐的夺权战争竟绵延数十年,吐蕃大地烽烟遍地,生灵涂炭,统一的王朝自此四分五裂。
r权力斗争的漩涡中,永远没有所谓的单纯幼稚之人,尚婢婢某种意义上却称得上厚道,目睹论恐热的暴行,他慨然对境内汉人道:
r汝辈本唐人,吐蕃无主,则相与归唐,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!
r尚婢婢的这声呼唤,彻底点燃了无数汉人心中归家的火焰。
r英雄举义
r高举归唐旗帜
r公元848年,瓜州(今敦煌),一位名叫张议潮(799-872)的汉人身披铠甲,手执利刃,率众鼓噪着闯入吐蕃府衙。压抑已久的汉民纷纷响应,呐喊震天。吐蕃守将魂飞魄散,仓皇逃窜。瓜州由此光复。
r张议潮(当下多作张议潮,但《资治通鉴》《新唐书》等史书中为张义潮),瓜州本地人氏,《张淮深碑》赞其“侠少奇毛,龙骧虎步。论兵讲剑,蕴习武经”。堪称一代雄杰。收复瓜州后,他马不停蹄,又以雷霆之势连克甘、肃二州。
r张议潮是出奇兵获胜的,但由于彼时的他兵力终究有限,下一步何去何从,是摆在他面前最棘手的难题。身为汉人,无论情感所系还是现实考量,他亟须得到大唐朝廷的认可与支持。他审时度势,决心立即遣使长安,向皇帝表明心迹。
r张议潮谋虑深远。在派遣使者向唐朝献捷的同时,他也派人向吐蕃称臣。这种两头讨好的策略,并非骑墙之举,相反,是极其务实的高明策略——毕竟,他占据的瓜州等处,名义上仍是吐蕃属地。大中三年(849),吐蕃朝廷敕授张议潮为瓜州节度使。于是,他也顺势与尚婢婢建立了合作关系。
r尚婢婢的存在,基本粉碎了论恐热西进一统吐蕃的美梦。但尚婢婢也非常胜将军,史载其曾在河州败于论恐热。公元850年,粮尽援绝的尚婢婢率残部三千余人,仓皇退往甘州西境。深得民心的他,即使在败退途中,论恐热的士兵也纷纷倒戈投奔。
r恼羞成怒的论恐热亲率五千精骑追杀,行至瓜州地界,却骤然止步。学者推测,使其忌惮的,正是张议潮的汉人军队和尚婢婢残部组成的联军——一支他不敢轻视的力量。
r尚婢婢此人,有才智而无大野心。《新唐书》关于他的记载,终结于公元850年的“就水草于甘州西”。而论恐热,则继续着他疯狂的暴行。他转而劫掠鄯、廓等八州,所过之处,凡是遇见平民,青年男子全部处死,老人与妇女则割掉鼻子或者砍下双脚,“五千里间,赤地殆尽”。
r张议潮曾经分别向吐蕃及大唐的方向派出两队使者,那奔赴中原的使者,就不得不穿越由论恐热制造的恐怖地狱。
r赤胆忠魂
r奏响“归义军”的长歌
r张议潮遣使归唐的难度极大,但史书对此仅有寥寥数笔记载。《新唐书》云:“以部校十辈皆操挺,内表其中,东北走天德城。”
r关于这句话,后世有不同的解读。一说张议潮派出十队人马,成员涵盖汉人、本地部落百姓、粟特人,以及势力强大的僧人集团,他们代表了沙州地区的主要势力。另有学者认为,“十辈”乃指十名精干勇士。这十人的领头人名叫高进达,他们将奏表藏于木棒(梃)之中,绕开大道,潜行密赴长安。
r无论十队抑或十人,此行艰险,九死一生。持“十队说”者认为,赴中原途中,十支队伍中的九队皆埋骨荒野,唯有高僧悟真一队历尽艰险,抵达唐朝要塞天德军城;“十人说”学者则依据敦煌文书《天德军奏状》残卷中“六人奉河西地图”“谨遣定远”等清秀字迹,推断十人仅有六七名使者幸存。
r万幸,奏表终达天听。唐宣宗李忱最终顺利见到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忠诚使者,宣宗盛赞张议潮的忠勇:“关西出将,岂虚也哉。”为嘉奖其功绩,当即擢升其为“沙州防御使”。其后,张议潮奋力收复更多的失地,并派遣更高规格的使团赴长安觐见。皇帝感其至诚,“俄号归义军,遂为节度使”,批准建立归义军,并任命张议潮为第一任归义军节度使。
r皇帝付以信任,张议潮报以赤诚。公元851年,他派遣自己的亲哥哥张议潭入长安朝贡,张议潭不仅献上归义军攻取的十一州地图,更以己身为人质,长留长安,彰显归唐之志。公元867年前后,张议潭病逝于长安。这时,年届六十九岁高龄的张议潮,毅然束装东行,代替兄长入朝为人质。此时的归义军雄踞西北,他本人已经完全具备裂土称王的实力。此举,只为昭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。
r张议潮麾下无数无名英雄,则长驻西北边陲,他们以满腔热血捍卫民族尊严,拱卫国家一统,“使西边永无扬尘之警”。唐朝皇帝也许未曾预料,这支被称作“归义军”的队伍,生命力竟如此顽强,直到唐朝灭亡也未曾消失,在历史长河中延续近二百年。
r时光如流,岁月如歌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但张议潮与归义军将士那向着故国长安、踏碎玉门关风雪的归家步履,当永铭史册;其忠诚义烈之音,足以穿透千古,在华夏边塞的星空下长鸣不绝。
r文并供图/老谈
r嗨牛配资-嗨牛配资官网-年股利率-股票配资持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