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蓬勃发展,各类AI工具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助手,不知不觉间,我们的生活开始与人工智能密切联系。
当AI信息“不靠谱”网民如何断真假?
不过近年来,不少网民发现,部分人工智能的回答开始有些不靠谱。先看两个案例:
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薛智慧:比如在经济金融领域,一旦数据受到污染,一些市场行为分析、信用风险评估、异常交易监控等工作就可能出现判断和决策错误,进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。而在社会舆论方面,数据污染会破坏信息的真实性,让民众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,这就可能会引发社会舆论风险。
加强源头监管 防范污染生成
针对AI数据污染,从国家安全层面,我们应该如何防范风险?专家表示,应加强源头监管,防范污染生成。
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薛智慧:要制定明确的数据采集规范,使用安全可信的数据源,构建数据标签体系,采用严格的访问控制和审计等安全措施。
其次,可以使用自动化工具、人工审查以及AI算法相结合的方式,对数据不一致性、格式错误、语法语义冲突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。
安全机关此前针对AI数据污染也提示,要定期依据法规标准清洗修复受污数据,逐步构建模块化、可监测、可扩展的数据治理框架,实现持续管理与质量把控。
对于广大网友而言,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又应该如何防范AI数据污染的风险呢?
网警提醒:
一是使用正规平台和企业提供的AI工具;
二是科学合理地使用AI工具,AI产生的结果可以参考,但不能盲信;
三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,避免不必要的个人隐私暴露,同时不作不良信息的投喂者,共同守护网络家园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嗨牛配资-嗨牛配资官网-年股利率-股票配资持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